书享界创始人邓斌专访:从技术普惠走向管理普惠|书享界-太阳成集团
华为管理培训
企业出书策划

书享界创始人邓斌专访:从技术普惠走向管理普惠|书享界-太阳成集团

人物档案

邓斌 九三学社社员,管理顾问,财经作者;

任职华为11年,华为原中国区规划咨询总监;

华友会华为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书享界创始人兼ceo;

成功服务美的集团、oppo手机、中交天航、雷沃重工、顶新集团、红塔集团、侨鑫集团、金溢科技、振德医疗、亚宝药业等上百家行业领先企业,深获客户好评;

著有《华为管理之道》、《秒懂力》等作品。

采访时间:2019年10月 | 采访地点:广州

前言

文/紫衣厨娘(李亦凡)

认识邓斌老师是在2015年的秋天。第一次见面,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言谈谦和,思维缜密,书卷气中透着南方人特有的低调与务实的技术达人,背着黑色双肩包的背影竟然那么像刚毕业的大学生。

因为知道他创办了一个受读书人欢迎的社群“书享界”,我们就多聊了一会儿书。才发现,这位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的高材生所读的书,一点也不比我们这些自诩为文艺青年的少。

后来,因为各种机缘我们又见了几次面。特别让我感动的是,2015年底恰逢我的新书《凡间》出版,邓老师不但热情地邀请自己华为的同事——四川才女王万翎女士为这本书写了一段水平极高的推荐词,而且还专门在书享界的公众号帮我做了一期推荐。

作为华为中国区规划咨询总监,邓斌自信地坦言每年的业绩都完成得很出色,连续五年获得华为年度绩效考核a级。但是喜欢挑战的他却已觉察到自己待了十一年的这片生态实在太熟悉了,“年轻时就进入舒适状态,对一个人的未来成长并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这位一直在名校和名企中浸泡成长、自诩智商中等、特别擅长“从乱局中快速找到主线”的湛江青年,其人生轨迹何尝有一次是被别人安排的:在2005年的那次华为校园招聘中,原本已失去复试机会,后来硬是通过积极主动而有智慧地向面试官推荐自己,不但如愿以偿进入心仪的企业,并在这家在如今看来已是世界级明星公司里扎扎实实地工作了十一年,用自己所长为众多客户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普惠;十一年之后的2016年,这位特别“爱折腾”的理工男却又放弃了在外人看来无比优渥的工作,毅然走上了创业之路。当然,最开始的创业之路也是弯弯曲曲的,但是那又怎样呢?很快,他就调整好心态,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中抽身出来,专注于走自己的“管理普惠”之路,并且两年不到,就在全国做了300场管理知识分享。更为神奇的是,这位大忙人居然还见缝插针,轻松地实现了一年出一本书的计划。

因为我也是书享界的“资深书友”,所以邓斌老师的两本书,去年的《秒懂力》(与唐文老师、叶壮老师合著)和今年的《华为管理之道》都在出版后不久就给我邮寄了签名版。作为其管理普惠的一名受惠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一种比较真诚的方式来表示感谢,所以就有了2019年国庆节后的这次长达三个小时的对话。

▲邓斌新书《华为管理之道》

华为董事长梁华说过:华为践行“技术普惠”,让所有人感受技术温度;让普遍的、无差异的数字服务惠及全人类。邓斌老师说:书享界践行“管理普惠”,让所有人感受管理温度;让普遍的、无差异的管理服务惠及中国企业。从技术普惠到走向管理普惠,他用了15年。

话题的开头,自然还是绕不开书。但是,最后从3万多字的录音文件中整理出来的这篇文章,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与管理智慧,似乎又远远不止于书。

对 话

▲本文作者李亦凡与邓斌对话现场

紫衣:好久不见了邓总!恭喜您又出新书了!最近都在忙新书推广的事情吗?

邓斌:虽然在同一座城市,但大家都在忙乎,能找时间坐下来喝杯咖啡,确实很难得。最近除了应邀继续讲课外,都在忙《华为管理之道》新书的推广。所以就先说说这本书吧。这本书说起来有十多万字,但是因为事先有课程再有书,所以就写起来就很快。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逻辑是对应课程讲义进行的梳理而成。因为课程必须要非常的系统化,能够把一个东西讲得很透彻,要有板书及视频等配合。而书最强调的是单点的获得感,把课程大而全的内容拆解为很多个单点,读者才有“获得感”。

这种单点实际上就是我在讲课过程拆解出来的一个个鲜活案例和有趣的故事。所以我去分享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会把这里面的其中几幅漫画拿出来分享,因为每一个章节都有漫画,我会给读者认真解读背后的内涵。我写书时没有用太深的理论,全部是故事。但是讲课时就必须要讲理论。

▲邓斌给顶新集团魏应行董事长讲授《华为管理之道》

很多听了我管理课的人,往往之前已经拿了emba学位的,甚至还不止读了一个,中欧、长江、北大……基本都是有比较深的商科功底学员。当我讲一些华为的实践案例,在他们看来,如果只是华为独特的做法是没价值的,他们要的是你讲了华为案例之后,能够从现象抽取出一个模型,上升到一个理论上,可以在其他行业其他企业也能使用。所以我特别感谢管理学家陈春花老师,因为从她那里我学习到了很多系统性的管理理论知识,尤其是组织行为学领域。否则如果理论上东找一个西找一个,会非常凌乱,也不系统,甚至前后矛盾,给学员造成很大的困惑。我现在只用一套管理理论,就是用德鲁克先生和陈春花老师的管理理论来解释华为的管理实践。

▲邓斌给山西省工商联讲授《华为管理之道》

在我看来,书,实际上就是作者阶段性的思想提炼和实践总结,真正落笔去写的时间其实很短,但是酝酿的时间却很长。我时常问自己:如果我是读者,想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东西?这个酝酿的时间可能要半年到一年。对我来说,一年出版一本书也是向陈春花老师学习,不断逼自己去实践和总结。

陈老师就是一年出一本书,我非常庆幸有一个这么牛的标杆在那里。目前《华为管理之道》挺畅销的,在京东、当当、天猫等网络书店平台的管理新书畅销榜单上也都居于前列,我的很多客户(企业董事长)都是批量采购给中层管理者阅读,感谢大家的厚爱。

紫衣:朋友们都知道您的前东家就是著名的华为公司,在华为有因为工作需要直接跟任正非先生接触吗?在您看来,任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企业家?听说华为工作强度很大,您建议青年人去吗?

邓斌:说来可能你不相信,这11年我只见过任总3次:一次在会议上,一次他来a区办公室来看望大家,一次他到饭堂吃饭。总体印象是很亲和的。任老板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到一线给兄弟们鼓劲。他那副有些油画感的面孔现在已经路人皆知了。所以当记者说“伟大的面孔”的时候,说华为有“神秘面纱”的时候,他说:“华为的面纱一点也不神秘,你把面纱一揭开,就是苦难的一张脸”。任老板一直是很有忧患意识的企业家,也正因为这点,华为才能够一次次度过危机。

关于给年轻人的建议,首先我认为,如果有机会,年轻人毕业之后能够去像华为、阿里、腾讯等这些优秀的平台去历练一下,来作为从学校的一张白纸走向一个新里程的开始,等有了基础底色,然后再开始画人生的大图,会比较好。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普遍既不教会你怎么样去做人,也没有教会你怎么去做事,只是教会你一个基本的知识,实际上从大学毕业后,还没有完成一个从学生往社会一个独立谋生者的角色转变,所以就需要这种大平台来接这一棒。

其次,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我是发自内心的欣赏,这个价值观就是我用了12万字解释的那12个字:“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这12个字每个字都不复杂,但是连起来却很不容易做到。所以很多企业家评价学习华为的挑战:“看得懂,学不会”。因为这12个字都是逆人性的。在企业中,人性不是以客户为中心,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人性也不是以奋斗者为本,而是以老板为本,以上级为本。

▲邓斌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级干部讲授《华为管理之道》

但是任老板却做得很好,而且三十多年来都持续在做,因为他是真的信这东西。“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他把这个当成信仰,反复地教育我们,所以影响了我们很多人。后来很多华友(即华为离职员工,我们称之为华为校友,简称华友),创业时的公司价值观里面基本都有这两句话,或者基于这两句话来迭代,说明他们受这两句话影响很大。所以,我觉得任老板教给了我们很多做人、做事和做生意的基本道理。这是第二点,我非常感谢。

第三点,我非常感谢华为平台给予我的高质量人脉。一个人在三十五、四十岁以后,不能一直靠自己那点所谓的才华或技能来谋生,还需要靠对行业的洞察,对行内人脉的积累。这与你能够知道要剪除一根电线,该从哪里下手,会拿剪刀剪掉电线只值一块钱,但是知道哪条线能剪掉却要999块钱是一样的逻辑。很多工作,自己去做真的不专业,需要知道谁去做最专业,知道专业的人在哪里。

还有一点,我认为也非常重要。有人评价任正非就四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干一件事。前面三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都是输入;干一件事,就是输出。人类社会无比大,个人真的太渺小了,你只有聚焦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去引爆,力出一孔,才能可能做出一点点成绩。宋志平,就是在中国把两家企业做成世界500强的那位企业家,也被称为中国的稻盛和夫。在今年9月份中国政法大学的演讲中,有人问他,如果要给年轻人讲一句话,他的建议是什么?宋志平的答案:“一生只做一件事。稻盛和夫也是这样讲的:“心事一元,凡事彻底”。创业近4年,我看到很多创业者因为“小猫钓鱼”,三心两意,不聚焦,导致一事无成。包括华为在内的那些能够做起来且长寿的企业,领军人带领企业的逻辑是一样的:你能够让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是因为你对别人有价值;价值来自于你在这个领域很专业;专业来自持续努力。没别的,就是长时间把炮火往一个城墙口轰炸,时间就是你的好朋友。

紫衣:听说任正非特别热爱学习,华为人也很喜欢读书,你怎么看?

邓斌:任总除了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企业家之外,他还是一个很有智慧、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他有自己学习的方式,他从不参加一些所谓的商学院总裁班的课程,但他经常看网上的文章,比如说看到李亦凡写了一篇华为的文章,他觉得写得很好,就让公共关系部联系你,说任总准备在华为请你吃个饭,你愿不愿意去?当然高兴坏了对吧。吃饭两个小时里就和你聊天,他不断问你,聊完之后,基本上你的那点干货都被他“吸”完了,没东西讲了,所以有人把他这个学习方式叫“血洗”,不是“学习”,就是把你知道的全部“血洗”掉。

我觉得大部分企业家都爱学习,但是华为和大部分企业最大不同的是,任正非不只是自己学习,他的高管、他下面很多人都很热爱学习,所以才会龙头过去,龙身过去,龙尾也过去。很多企业都是龙头过去,龙身和龙尾过不去,就是下面的员工根本不学习跟不上他,老板拿着个望远镜能看到500米之外,下面人只能看到一百米,甚至看到50米。责任在谁?在老板。

▲邓斌与太平养老广东总经理赵春勇先生探讨《华为管理之道》

紫衣:您在华为工作期间感觉进步最快的是什么时候?离开华为后做了哪些事情?

邓斌:进步比较快的应该是2010到2012年这三年。因为我是2009年从后端到一线的,2009年之前那四年时间都是在后端部门,后来我申请到前线去。在前线的第一年过得很艰难,因为要转型,要熟悉前线的工作节奏。2010年开始找到感觉,这种有感觉的状态一直延续到2012年。当时企业规划咨询部刚刚创建,因为是从0到1开始摸索打拼,所以学会了很多,对咨询服务生意怎么做也开始有了感觉。那几年也特别忙特别辛苦,经常三更半夜才回家,确实让我感受到了华为人的这种打拼,是真正能让人迅速成长起来的。

2013年之后,因为对整个一线的生态已经很熟,熟了之后,你就会发现动力其实没那么足。从2013到2016年,连续几年我的年度绩效都是a级的,但反而感觉进步没有前几年快。一个人如果去到完全陌生的领域,连基本安全感都没有,肯定做不了业绩;但是如果对这个领域太熟了,你同样也做不出很好的业绩,成长会很慢。

2016年初,我从华为出来走上创业之路。从大平台出来后,特别想做很多事情,感觉如果做一个太小事情的话,好像对不起自己一身的才华。后来慢慢发现,自己那点所谓的才华真的是太贫瘠太少了。一个人的觉醒,不可能只靠外部。外部是外部,只是给他照个镜子。镜子照多了之后,慢慢地就会有点惭愧,感觉这条路不适合自己,就会思考如何回归到自己能力范围的层面,其实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未必不是好事情。在摸索了一年多,发现我最擅长的还是做内容。哪怕多么杂乱无章的内容,我也能很快就能把主线抽出来,具备从乱局中快速找到主线的能力。所以想来想去还是回归到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方面,回归到商业价值,就是你做的这个东西能够给别人带来什么实际价值。

▲邓斌给人民邮电出版社全体责任编辑解读《华为管理之道》

紫衣:您能否从经济、文化、情感等维度来描述当下这个时代的变化?另外,您是怎么看待中产阶级这个群体的?

邓斌:这个问题比较宏观,如果您问任正非这个问题,他可能会回答:“我不知道”。我试着谈谈我的个人认知。

很明显感觉大家现在普遍都比较焦虑。焦虑主要是因为没有方向感。如果当你透过某些现象,看清某些本质的时候,或许就不会那么焦虑。我觉得首先我们要认清这个社会,它是整个时间轴在变短,就是节奏快多了,因为变快导致很多有焦虑,以前可以慢慢想,现在要很快地做一个决定。

第二个关键词就不确定。有很多东西不是你很明确的、能够把握得了的,人们对不确定的东西天生畏惧。

第三个就是个体在崛起。个体的价值越来越强烈,以前一个人要靠着一个组织才能够活下去,到现在你看一些90后、95后,他今天不高兴,不用到明天,今晚就会给你发个微信,说老板我要辞职不干了,让行政部明天结算后把离职证明快递给我就好。为什么现在个体意识更加强烈了?因为独生子女那一代起来之后,他们父母给的各种条件都很丰厚,他不会被物质所控制,一个人不被物质困扰,就会一直追求自己内心的东西,不愿意委屈自己,为什么我要掩饰和放低自己来迁就你?

员工不好相处,周边的客户也不好相处,“甲方爸爸”的要求越来越高,你就感觉到你想把事做好真心不容易。要把生意持续下去,你就得想破脑袋去创新,以前寄托的一招鲜吃遍天,能够吃个十年八年,现在发现一年半年就得换一个招了。我们不能一劳永逸去做事,也就没有安定感。

这是一个时代的变化。关于如何克服这个焦虑,我认为“药方”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我始终觉得,在这个社会,人家能够发自内心来尊重我们,或者说我们自己有发自内心的自信,是由于我们能给别人、给这个社会创造的价值。价值来自哪里?是由于我们在这个领域很专业,只有专业才能持续创造价值。不是因为我们态度好就能创造价值,如果我们不专业,哪怕态度非常好,也是在浪费别人的资源与时间。专业来自哪里?是来自于常年累月的持续性观察、研究、实践和验证,每个人的成就,哪怕是做一点点的成就,都需要“1万小时定律”。1万小时,每天八小时算下来,刚好就是五年时间。对于一个领域而言,五年时间实际上很短,也就勉强刚刚入门而已,要做到一个领域稍微深入一点,至少十年。无论环境怎么变化,怎么不确定,时间轴怎么短,员工怎么不好管,客户怎么难伺候,核心还是你要做好你自己,是不是真正能够创造价值。如果你压根感觉到自己就是一个骗子,也是忽悠别人的,没什么创造使命价值,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信。可以适当的链接别人,但是空手套白狼终归会被别人看扁。

中国的中产其实是比较辛苦的一个群体。为什么中国的中产很焦虑?核心还是回归到一点,就是他自己对自己的未来不是发自内心的自信。你说在中国拥有3000万算不算中产?但你发现拥有3000万的人其实还挺多的,但很多人仍然很焦虑。由于他们感觉到未来缺乏可持续的东西,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少。

▲邓斌给中石油集团内控管理者讲授《华为管理之道》

紫衣:总体来讲,您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和幸运的人吗?现在您经常要应邀去一些企业和高校分享和讲课,还要忙着著书立说,自我学习和充电,那么您平时是怎样进行时间管理的呢?

邓斌:总体而言,我觉得自己还是蛮幸运的。我的哥哥邓易就曾跟我说,你是挺有福气的。我对此也很珍惜,一直很勤奋。我很认同曾国藩讲的一句话:自古败事皆因两字,古今庸人以“惰”致败,古今才人以“傲”致败。因为高傲,别人就会想方设法给他打击,想方设法拖他的步伐,想方设法希望他不那么成功。那么他前进的路上绊脚石就会很多,付的代价就很大,所以有才华的人,千万别高傲。因为懒惰,导致都停留在想和说上,没有去做,机会都过来敲门了,都懒得去开门,机会只好飞走了。要做成一点事情,不管天资多高,底子多厚,一定要勤奋。

至于时间管理,德鲁克说:“管理者的时间应属于自己,而不是别人。”所以首先要把时间的主动权拉回来自己来安排,不能让别人来掌控。因为时间对于“成事”很重要。其次,人的精力有限,要把时间用到有效的事情上,也就是优先级别。要确定主线,围绕核心工作,这样就会清晰,从而避免无谓的打搅。知道什么可为,才知道什么不可为。最后,还是要回溯看成果,复盘看看这段时间干了啥,就知道花得对不对。

▲邓斌给蓝天集团干部讲授《华为管理之道》

紫衣:您创办书享界多久了?您最近在看什么书?如果要推荐几本书给书友,您最想推荐的是哪些?

邓斌:书享界已经创办五周年了,最早定位为企业高管读书会,我们说书是作者的孩子。这几年来,我们也给很多作者的书做过推广,因此链接了很多作者。2019年之后定位聚焦两点:出书策划、管理培训。现在有15万书友,这些书友一半是与华为有关的,或是与华为有过交集的人。我们的关键词其实就是两个:任正非,华为。

说到推荐好书,我现在看书还是以经管类和哲学类为主,文学类的比较少看。如果要分享一本书,特别是针对企业的管理者,我会分享《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这本书。作者詹姆斯·卡斯是纽约大学宗教历史系教授,他在1987年写了这本薄薄的书,距离现在已经有30余年时间,像人类所有经典著作一样,时间的推移越发见证了它的生命力。《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两种类型的“游戏”:“有限的游戏”和“无限的游戏”。

有限的游戏,具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拥有特定的赢家,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游戏可以结束,这类游戏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赢得胜利,以一位参与者的胜利来终结游戏。

无限的游戏,主张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所设立的规则要保证游戏的无限性,防止有人试图结束游戏,因此游戏规则因环境而不断改变。

詹姆斯·卡斯在这本经典著作中向我们传递一个核心观点:有限的游戏在边界中游戏,无限的游戏与边界游戏。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游戏观”的转换,即从有限的游戏转向无限的游戏。

华为公司核心价值观有四句话,其中一句: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以我的观察,很多创业超过15年、企业体量到了一定规模的企业老板就是奔着这句话而决定向华为学习。因为从人性角度来看,大部分人如今忍辱负重的艰苦奋斗,就是为了将来不奋斗!但做企业不是一个有限的游戏,而是无限的游戏——只要你启动了创业,就无法停留在某一个边界内自娱自乐地玩这个游戏。客户、竞争对手、供应商、社会相关方等都逼着你把这个边界打开,把这个游戏变成无限的游戏。哪怕你自己想停留在一个“小而美”的状态,还是得持续向前,就像那句刷爆朋友圈的话:只有不停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当然,今年我的新书《华为管理之道:任正非的36个管理高频词》,也可以读一读。

▲邓斌给浙江省企业家《华为管理之道》新书签名

紫衣:对于当今这个大形势极不确定、黑天鹅和灰犀牛层出不穷的时代,作为一名资深的管理顾问,您对企业家和创业者有什么忠告或建议?

邓斌:我的看法是,我们能够赢的,终归是价值的回归。所以首先,建议大家沉下心来,将自己的事业做出价值。当然,由于时间有限,也不是人人都要去做大事,能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也是成就。

第二,要克制人脉资源的利用。一般人都很贪婪,所以才更要克制。每个人都有很多事情在做,不要有事没事就去打扰人家,如果在最关键的时候找她一下,她可能就会帮你,前提是她觉得你这个人靠谱。资源都有,关键看怎么用,很多人有很好的资源却没用好,或者很多人把资源用了,口碑却越来越差。人脉这东西,我觉得能少用就少用。

第三,所有依赖于人的事情都不可持续。因为太强调个体了,而人心是会变的。任正非也在思考如何打造一个去对人的依赖的管理体系,能不能用好三个杠杆:产品杠杆、组织杠杆、资本杠杆。

▲邓斌给京诚检测全体干部讲授《华为管理之道》

紫衣:除了工作之外,您还有哪些坚持了多年的爱好?知道您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对她们将来有什么特别的期待吗?

邓斌:我的爱好比较单纯,就是跑步和爬山。因为这两项运动都有时间思考。人在熟悉的、静止的场景中没有灵感的,在不熟悉的、移动的环境中灵感就来了。

我现在对孩子其实并没有什么期待,但是我对她们会有期望,用八个字两句话概括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为什么要学会学习?因为这个世界发展很快,父母教给孩子多少东西都没用,都赶不上时代的变化,我们现在不可能指导孩子的未来,但是必须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要把学习当成一个终身追逐,让自己进化的一种手段。我一直对我的孩子说,现在你考十几名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掌握了学习方法没有。一个不懂得学习、没有学习方法的人是走不远的,无论过去多么辉煌,最终都会落后,因为这个时代变得比他快,他一定要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知道怎么快速的学,知道找谁求助,才会真正看到事情的本质。

为什么要学会发展因为资源、人脉、机会等等都是会消耗完的。父母哪怕给你的一个亿的启动资金,如果你不会学会发展,这一个亿很快就花完。同样一个起点都是985高校研究生毕业,十年之后,为什么一个人发展的那么厉害,而另一个人毫无发展?就在于他们有没有发展思维,他知道联合谁一起去发展,怎么去联合。

▲邓斌与北京大学后emba2017级企业家课间探讨《华为管理之道》

我有两个微信,好友9000人。因为我的新书《华为管理之道》作者简介那里有我的微信,很多读者看了书就加了微信。这样连接之后,说不定某个读者在某个时候就是我的智囊。有时候在朋友圈发一个消息,说最近我计划给饲料行业讲《华为管理之道》课程,谁懂饲料这个行业的能提前聊一聊了解一下行业发展概况?某个读者就说:“邓老师,我刚好认识这样的专家,我帮你链接一下。”他为什么给我连接?因为他曾经读过我的书,知道这个作者至少不是一个骗子,可以背书。这样人脉的边界就就打开了,就能不断的发展。

结束语

这篇采访稿是我准备得比较充分,但是整理时却非常头疼的一次磨练。因为邓总什么都不普通,就是普通话实在是太“普通”了,导致我每次打开这个长达3万多字的录音文件,就会有一种无助感冒出来,里面由科大讯飞翻译过来的文字实在是错漏百出。

但是,我心里也非常清楚,只有经由不断磨砺的刀才能够砍断大树。所以,在下班回家熬了几次夜后,终于还是咬牙把我想要的文字从一团乱麻中整理完成了。

而这种迎难而上的韧性,却早已成了邓斌刻在基因中的一种本能。正如他当年的伯乐、从华南理工大学破格录取他到华为的那位面试官、在华为已经服务超过20年的元老级领导何景维评价他的那样,“邓斌为了达成他的目标,那种韧性不但体现在十几年前他来华为应聘,包括他在华为工作期间不断地寻找那种能够让自己提升的机会,离开华为创业后一直在不断地朝着目标持续的努力,非常用力的去争取,这种精神,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朋友,我对何总的评价百分百认同。芸芸众生之中,人与人的智商之间真的没有太大差别,但我坚信:一个充满韧性和强烈内驱力的人,一定是可以成就很多事情的,不仅是讲课、出书、创业或其他,任何领域他都可以做得非常出色。

邓总在采访后说,希望十年之后回看2019年这篇采访稿,依然觉得有前瞻性,是能够穿越时空的经典之作。这也是我愿意花很多时间来认真打磨此文的原因。

本文作者简介:李亦凡,网名紫衣厨娘。非虚构/传记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高级公共营养师。写作风格朴素温情,偶尔犀利,曾出版有《凡间》等作品。现为中国樱花文旅龙头企业高管,并担任多家青少年研学写作机构特聘导师。

《华为管理之道》 邓斌/著

关于书享界:

广州书享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企业家出书策划 · 华为管理培训和咨询。由华为原中国区规划咨询总监、《华为管理之道》作者邓斌先生创办。自创办以来,书享界持续关注商业进化的前沿理论与实践,为企业提供与时俱进的知识产品服务,包括《华为管理之道》、《秒懂力》等系列课程、战略管理咨询、工作坊、企业家出书策划等。其中金牌课程《华为管理之道》已讲授300余场,深获好评,同名在线课程订阅数超过17万人。

书享界保留所有权 |太阳成集团-太阳成集团tyc539 » 书享界创始人邓斌专访:从技术普惠走向管理普惠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评论区 抢沙发

华为管理培训 · 企业出书策划

服务案例联系书享界
网站地图